教育部要给中小学生减负,K12培训机构应该如何应对?

2019-08-27 09:52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政策不可谓不严,力度不可谓不大。

面对如此政策,K12培训机构该如何应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短期和长期应该做些什么?

此次治理主要内容主要侧重在培训机构证照问题、学科类培训减负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此次通知规定的具体治理内容来看看影响和应对措施。

专项治理主要内容及影响1.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要立即停办整改。

2.对未取得办学许可证、也未取得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记证书),但具备办理证照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要指导其依法依规办理相关证照;对不符合办理证照条件的,要依法依规责令其停止办学并妥善处置。

影响:大量不符合培训机构办学资质要求的机构将会被整改停业。目前治理已经在全国展开。很多中小机构将因为获得资质成本过高或因为当地审批资质难度过高而失去生存空间。缺乏品牌实力和行业资源的小型机构面临最大挑战,原来处于灰色地带的社区店也将逐渐面临整治的风险。

大型培训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新申请资质获批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行业集中度会提高,小机构或倒闭或被并购掉。

3.对虽领取了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但尚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校外培训机构,具备办证条件的,要指导其办证;对不具备办证条件的,要责令其在经营(业务)范围内开展业务,不得再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

影响:办学资质和营业执照都需要齐备,缺一不可。原先通过教育咨询公司打擦边球的做法将越来越困难,教育咨询公司提供的业务范围会被严格界定,申请工商营业执照的时候将K12培训纳入营业范围的可能性不大。

4.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班次、内容、招生对象、上课时间等要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影响:应试类培训机构受到冲击较大,“提前教学”和“强化应试”几乎是所有课外培训机构的惯例,未来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审核将成为重点。拥有多品类课程,包含素质类课程内容的大机构相对来说闪转腾挪的空间较大。在当地拥有较强信誉度和人脉关系的地方性龙头企业也许也能通过特殊渠道找到解决方案。对于全国性应试类培训机构管理成本明显提高。

5.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学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人员责任。

影响:培训机构早期快速发展很多依赖于打“竞赛”牌,还有就是与招生挂钩的潜规则。这种现象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消失,但既然政策如此规定,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或转为更为隐蔽的地下操作。但难度显然增大了,政策对于这种现状的打击是有决心的。

6.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坚决查处一些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严厉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坚决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

影响:对于老师课内和课外行为倒置的现象,政策一向是严格限制的,只不过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依然有一些隐蔽的操作方法。以后一线教师在机构兼职的情况肯定越来越少,不过一些教师通过互联网平台授课获得相应回报是否属于此列,似乎很难界定。一些大型机构通过批量招聘、培训大学生达到解决师资问题的目的,这同样是规模化的优势。

专项治理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全面部署和排查摸底,要于2018年6月底前完成;

第二阶段,集中整改,要于2018年底前完成;

第三阶段,专项督促和检查,要于2019年6月底前完成。

影响:排查的力度很大,而且将成为持续行为,这是行业的系统性影响。

应对措施1.需要办学资质的机构尽量规范化,尽快办理证照,这个躲不过。

2.办不下来资质的小型机构可以寻求大机构的收购,如果继续经营的话可以抱团取暖,比如一些教育综合体或共享教室符合办学资质要求,办理统一办学资质,其他入驻小机构去品牌化,变相成为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

3.需要规模化但现在规模还不大的机构,尽可能转型ToB模式,通过输出管理、课程、师资等方式获得收益,规避资质要求。(拼图资本近期投资的大美汉字、乐智机器人、幼发拉底均属于此类)。

4.从应试类培训转型素质类培训。音乐、美术、体育、STEAM受到监管相对宽松,更主要的是符合未来教育发展趋势。

相关推荐阅读:

在线教育五年:企业的绝路和生路

教育培训机构怎样才能做好市场招生?

A股迎来教育公司上市和并购潮,教育资产如何成为下个风口?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